查看原文
其他

七个问题丨吴飞:超越古今之争,回归礼乐文明的真精神



所谓礼乐文明的真精神,就是在三代,中华文明形成时,形成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六经当中。而对于当代人,则需要以这种真精神来理解现代性、应对现代性。


——吴飞


*我们的读者俱乐部正在招募中,详见文末,欢迎加入三联学术的朋友圈!

吴  飞


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2005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等,著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三联书店,2007)、《浮生取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三联书店,2013)、《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三联书店,2017)、《生命的深度》(三联书店,2019)、《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三联书店,2023)等。主编《南菁书院与近世学术》(三联书店,2019)等。



 七个问题 

超越古今之争,回归礼乐文明的真精神



第一问:


2023年您在三联出版了新书《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书中对近年经学、礼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多有阐释。我们知道,您最早的研究是偏西方的,比如社会学和基督教哲学,近年来您有一个“由西入中”的学术转向,开始更关注中国传统的学术,尤其是经学和礼学。可否请您聊聊,这个转向是怎么发生的吗?


  吴  飞


其实,长期以来我的研究都是在中西之间平行进行的。如何在西学建构的现代世界,思考中国的生活方式,是我一直在关心的问题。我的第一本书《麦芒上的圣言》处理的是西方宗教在中国的状况;第二项研究《浮生取义》则深入到当代中国人的生死和精神状态。要追溯现代世界的形成,必须深入研究西学传统,而自杀研究使我意识到,要理解当代中国,也必须追溯到古代中国,因此开始关注经学和礼学问题。最近几年虽然我写的中学文章越来越多,但阅读和思考始终都离不开西学传统。


吴飞 《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


第二问:


您几年前常常提到“文质论”,后来又把自己的研究收束到了对“性命论”哲学的阐释上,您为什么会提出“性命论”这个概念,您对“性命论”体系的阐释主要依托于哪些方面的资源?


  吴  飞 


最初我在《人伦的“解体”》中提到了文质论,但后来感到文质论比较单薄,不足以概括中国思想传统的全部。所以提出了“性命论”,意思是,在文质问题背后,性命应该更根本,就像西方传统最根本的问题是存在。之所以提性命论,就在于,中国思想的核心问题不是存在,而是性命。不过,我并未因此放弃文质论。性命论的许多命题需要落实为文质论。可以说,文质论是性命论的方法论。性命论和文质论都是在西学传统的参照下,以中国经学传统为主要资源。文质论处理的是社会理论问题、历史哲学问题、文章修辞问题、个人修身问题,等等,但文质论也有其形而上学的层面。董仲舒、《白虎通》都说天质地文,而且我认为宋学理学在根本上就是文质论,因为“理”本义就是玉的纹理,是特别细密的文。而性命问题,虽然首先是宋明理学关注的问题,但先秦诸子、汉儒,乃至道教,都以性命为中心问题,所以性命问题也贯穿了中国思想的整个历史。性命,其实就是“文质”中的“质”。


吴飞 《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


第三问:


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兴起了“文化热”,90年代后又有“国学热”“儒学热”“经学热”等,经学的热度在近些年依然持续不降,更多人开始将对中国文明理想的探寻寄托在经学上。您如何看待当下的经学研究现状?对经学在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展望?


  吴  飞 


国学热到经学热,这是越来越回到中国文明的根本。首先,我认为所有这些方面的学术推进,都取决于西学的积累和推进。经学之所以长期得不到重视,难以成为现代人的思想资源,是因为以前的西学研究无法为经学准备空间,现代的分科之学也无法容纳经学。但80年代以来,四十多年的学术积累,最大的成果在西学上,对西方古典学、中世纪神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的深入研究,才激活了经学的研究视野。比起其他的国学门类,经学既是传统学术的中心和制高点,同时也如西方古典学一样是有门槛的,如果不认字、不认真读书,是不能随便乱说的。这就保障了,经学研究不会像其他一些国学部类那样,容易混进一些乱七八糟的胡说。但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像清代的许多经学家,如戴震、程瑶田这些人,他们关心的是很大的义理问题,但要弄懂这些义理问题,就先要认字读书,结果义理研究还未充分展开,反而是他们的小学研究被记住了。他们的研究积累,就使得我们今天再阐释经学,有了很高的学术起点,不会犯一些基本的错误。


其实最近几年不如前些年经学那么热了。一方面,专业研究,特别是许多年轻学者的研究,有了很大推进,但另一方面,专业经学之外的学者对经学的兴趣减弱了,就是因为经学容易变得很专业,非专业学者不容易读懂。但是,经学要对未来中国文明理想真正有贡献,必须对其义理做出更多创造性的解释。


第四问:


您的经学研究主要围绕“礼”的观念进行,礼学是个相当复杂琐碎的学问,很容易沉浸到大量古代礼学实践的细节之中,越做越窄,从而无法与更宏观的人文研究对话。那么,您是如何着手进入“礼”的研究的?您认为在当代,所谓的“礼乐文明的真精神”意味着什么?在现代人“礼观”越来越“稀薄”的情况下,礼学研究如何焕发时代生命?


  吴  飞


是的。礼学也是专门之学,容易陷入琐碎的细节,但不了解这些细节,也就无法理解礼学的真精神。这一关必须过,然后才能与更宏观的人文研究进行深度对话。我本人也是从细细读丧服入手展开礼学研究的,逐渐有了一些理解和想法。我认为,所谓礼乐文明的真精神,就是在三代,中华文明形成时,形成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六经当中。而对于当代人,则需要以这种真精神来理解现代性、应对现代性。


六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是三代文明精神的记录与提升,而三代文明,在许多重要方面确立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新时代的经学,并非将六经中的每一部、每一句都当作颠扑不破的信条,而是通过解读六经义理,诠释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这一思路,与现代西方学者对待《圣经》的态度, 亦颇类似。


面对三代文明,古人的史事体系与经义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两翼;面对中华文明的丰厚遗产,现代人除了古史重建,也必然需要经义新诠。与古史重建相比,六经义理的现代诠释,还只是在摸索阶段。


经义新诠当然也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六经义理的现代诠释。三代作为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不仅因为在时间上是源头,而且因为确立了基本的文明精神,就像希腊罗马确立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一样。经义新诠则要告诉人们,三代所形成的这些制度、这些观念、这些著述,究竟传达了怎样的文明理想,诸如如何看待天地自然,如何思考人伦物理,如何理解家国天下,与其他文明的观念有何不同,并如何将它阐释得更高明。


我反对过于急切的制礼作乐,认为应该更谨慎一些,重要的是对礼乐文明的现代诠释,而非恢复古礼。


第五问:


您在礼学研究中,特别注重挖掘一些晚清经学家的观点,尤其是张锡恭、曹元弼、唐文治,这些学者在之前清代学术史的论述中并没有那么重要的位置,您是如何重新理解和挖掘张、曹、唐这些看似“非主流”学者的重要意义的?


  吴  飞


晚清民国是中国学术接触西方思想的开始,那个时代的各个派别都很重要。你提到的这几位老先生都出自南菁书院,在面对现代性时采取了非常不同的态度。唐文治先生与时俱进,主持交通大学和无锡国专,曾与北大的蔡元培先生齐名,是有巨大贡献的教育家。他一方面能够主持以理工科为主的交通大学,另一方面又能在现代教育体制中主持无锡国专,甚至在抗日时期还能坚持,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这当然是特别值得重视的。


唐文治(1865-1954年)


张先生和曹先生(曹先生有两位,曹元弼和他的堂兄曹元忠,曹元忠先生的学问是比曹元弼先生更高的,但去世早了些,著作没留下太多)和唐文治先生不同,他们是前清遗民,至死都留着辫子。因为唐文治在请求宣统皇帝逊位的奏疏上签名,三位老先生都和他绝交了(两位曹先生后来又和唐先生恢复交往,张先生却至死没有再见过唐先生)。这种精神和现代性可以说格格不入,是我们今天特别不容易理解,也应该去理解的。当时也有许多前清遗老聚集在上海花天酒地,三位先生近在咫尺,却不加入他们,而是采薇著书。他们不理解这个现代世界,但以“守先待后”为己任,至死都认为中国文化还有希望,所以在孤独中写了很多重要著作。鲁迅先生曾经买到过张先生作序的书,发现这些清遗民其实特别喜欢顾、黄、王等明遗民(顾黄王在晚清得到朝廷肯定,曹元忠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还表彰在清代遭遇文字狱的学者,其实也对他们颇有敬意。

在具体学术上,我认为清代经学、史学、文献等方面的成就都非常重要,有很多地方发前人之未发,张、曹三位先生是清代学术的殿军,对清代几个方面的研究传统都有重要总结。现在重视他们的人越来越多,这对于我们发掘清代经学的成绩,是很有好处的。



第六问:


当您开始做中国传统宗教与哲学思想的研究后,您看待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方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让您去诠释中国的文明理想,您会怎么说?


  吴  飞


我想在根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具体方面当然是有推进的。大致说来,无论性命论还是文质论,都以自然为本,最高的自由就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人类文明对自然的超越或改造。我认为这在现代世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七问:


《礼以义起》收入在您和甘阳老师一起主编的丛书“古典与文明”中,这套丛书2017年开创,六年出版二十六种作品,相比其他“古典学”丛书,其最大特色就是中西学并包、翻译和原创齐头并进,强调“中国的文明复兴,需要对中国和西方的古典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请问您和甘老师怎么规划这套丛书的选题,尤其丛书“中学”部分作品的出版,有哪些考量?在丛书推出六年后,您对这套书的未来期待是什么样的?


  吴  飞


随着古典学在中国的展开,出现了很多套古典学丛书。这套书之所以称为“古典与文明”,就意在不止是限于专业的古典学研究。当然,像前面说的,无论中西古典学研究,都是有门槛的,不是随便怎么说都可以。基于对文字、文献、历史的学术基础,才能有更多思想的阐发。许多古典学研究,都要从特别具体乃至琐碎的问题入手,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但我们希望,这套书里面所收的著作,要么直接要么间接地,会涉及到更宏观的文明问题,它的读者不能只限于古典学的同行,而是更宽广的人文学者,和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们。所以,我们也收到过一些非常好但过于专业的书稿,我们就没有收录到丛书中。以往收录的著作中,像关于希腊罗马的一些书,既有专业性,也有可读性,虽然可能只是在谈一个具体问题,但会牵涉到许多重大问题。比如《希腊人与非理性》《自由意志》,就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肯定,可以说相当实质地推进了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再如巴霍芬的《母权论》,虽然有些老了,一些观点现在未必还接受,但是一本有巨大影响的古典学著作。而中国古典学方面的著作,比如乔秀岩、叶纯芳老师的几本书,主题是特别具体的问题,但有着非常宏观的问题意识,可以视为中学方面的典范。比如乔老师比较了孙诒让和黄以周的研究,两个人都是晚清经学大家,都有巨大贡献,但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就不能算经学著作,只能是考据学著作,而黄以周的《礼书通故》就是经学著作,因为是通过考据来表达经学思想的。乔老师这个标准就是我们丛书的标准。我们收的是黄先生这样的著作,而不是孙先生那样的书。现在有不少年轻人的书,既有扎实的考据,又有宏观的问题意识,我们特别欢迎这样的书,无论中学西学。


“古典与文明”丛书




about Reading & Writing

点击上图可直达专栏,查看往期访谈内容



01 雷思温 | “中介的消失”与我们时代的命运

02 汪晖 | 对象的解放与对现代的质询

03 王楠 | 学术思考的根基在于活的生命与经验

04 冯茜丨礼学研究重在揭示古人生活中的价值信念

05 孙歌丨阅读和理解鲁迅,需要有超越常识经验的能力

06 梁治平丨中国法政思想中的“大观念”

07 田雷丨美国的最大困境是都在制造“愤怒”

08 伊夫-夏尔·扎卡丨霍布斯开辟了现代政治学所属的空间

09 杨乐丨“三联·中读文丛”与大众阅读

10 舒炜丨以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主要作者和读者

11 徐畅丨从京畿城乡社会的多样性理解唐帝国

12 章永乐丨从“帝国之眼”到疆界之辨

13 刘江华丨在“故宫”抄档案的十年

14 丁耘丨安身立命,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15 王铭铭丨要做到“以人为本”,便要放弃人类中心主义

16 董树宝丨阅读和理解福柯,需要智识、知识与胆识

17 贺桂梅丨我更关注作为“思想者”的作家形象

18 缪哲丨一个有待讲述的艺术故事

19 康子兴丨斯密思想具有无比强烈的现实感

20 孙飞宇丨弗洛伊德是一位以研究西方文明为己任的社会理论家

21 颜荻丨“地生人”神话背后的叙事竞争

22 陈苏镇丨复杂问题需要慢慢悟

23 田晓菲丨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叙事

24 章文、孙凯丨“不忠的美人”与译者的任务

25 陈玮丨弗雷德的写作和思想有巨大的变革力量

26 刘禾丨我们必须重新发明文学 

27 游雨泽丨在但丁诗歌中漫游三界,于索福克勒斯悲剧里见证雅典

28 唐文明丨沃格林能够指示一种超拔现实的精神力量

29 吴功青丨科学仍是我们时代最大的悬案

30 李震丨思想史上,有些人是大道,有些人是高峰

31 赵晓力丨宗法制 ≠ 父权制

32 吴飞丨超越古今之争,回归礼乐文明的真精神


往期回顾


新书丨吴飞《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

吴飞丨经学何以哲学——兼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宝树访谈吴飞丨在黑暗森林中,探索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及其他

朱振宇︱灵魂中的世界历史——评吴飞《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

吴飞丨 从古史重建到经义新诠(“夏文化”专题之四)




推荐阅读



礼以义起

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


吴  飞  著


“古典与文明”丛书

精装,644页,88元

ISBN:978-7-108-07572-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7月


*  *  *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基盘上,承续“礼”的精神,找到“礼”的现代言说方式?作者从“西学”转向“中学”,十余年来致力于礼学研究,本书正是他对上述问题思考的成果——以跨学科和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对礼学中的重要论争、经典文献、服制流变等,予以重新梳理与诠释。在为传统礼学研究开拓新路的同时,也在文字、文献、服制、器物的流变中探询着中华礼乐文明的真精神。




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

奥古斯丁对西方古代文明的终结


吴  飞 著


“当代学术”丛书

563页,精装,定价:89元

ISBN:978-7-108-0595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年2月


*  *  *


《上帝之城》是西方早期基督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晚年耗费13年写成的浩繁巨著,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其写作背景是410年罗马被蛮族攻克之际,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奥古斯丁写作本书予以严正批驳,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以及阐述他自己的一整套完整的宇宙观、历史观和人性论,告诉世人罗马的历史只是毫无光荣的“霸欲”,罗马帝国和地球上的任何世俗世界都无足轻重,以罗马为代表的“地上之城”终将毁灭,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之城”的发展,即人类精神和心灵秩序的进步,永久和平和终极神义将在末日后的上帝之城得到实现。而基督教则是实行这种进步和获得拯救的媒介。


本书将奥古斯丁和《上帝之城》置于西方思想史的古今之间,也就是西方古典哲学(古希腊罗马的思想与文明)与中世纪神学之间的过度环节,从四个层面——“心灵秩序”(本体论)、“原罪”(人性论)、“历史”(世界历史观)、“末日”(价值论)——对这部冗繁的巨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阐释;并对奥古斯丁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心理动因,以及他对后世的广泛影响和后人对他的挑战和批判,也做了简要的陈述和分析。




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


吴  飞 著


精装  492页  定价:55元  
ISBN:978710805865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4月


*  *  *


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人伦,在20世纪中国遭遇了激烈批判;但常被忽略的是,此时西方学界也出现了对人伦的反省,创造了三个“学术神话”:母系社会、乱伦禁忌、弑父弑君,其中第一个还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思想。本书考察了这三个命题在西方古今形质论哲学传统中的根源,尝试探索在中国文质论传统中反思人伦问题的可能。


本书的写作缘于作者对近代以来社会人伦关系发生深刻变迁的的长期关注与思考,以人类学、哲学和社会理论为基本学科框架,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聚焦西方形质论(形式/质料)思想传统影响下的人伦问题及其现代处境,尤其从现代人伦思考中的几个比较极端且充满论争的理论与命题,如母权社会、乱伦禁忌和弑父弑君入手,细密梳理和分析了从达尔文、巴霍芬、摩尔根、涂尔干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关理论与思考,并追问了人伦问题背后的形质论哲学根源(亚里士多德),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与文明生活之间的张力关系。作者认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现代文明语境中的人伦都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危险,与之伴随的便是对家国的虚无与焦虑;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质论”传统或许为我们重建人伦与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生命的深度

《三体》的哲学解读


吴  飞 著


170页,精装,定价:40元

ISBN:978-7-108-06626-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8月

*  *  *

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最新作品,从哲学角度解读刘慈欣的《三体》。全书围绕《三体》三部曲层层推进的情节设计,分别从生命与人性,死亡与不朽,社会契约与差序格局三个维度解析这部宏大史诗,认为《三体》诉诸的终极问题是“生命”,全书的关键词是“宇宙很大,生命更大”。因此尽管小说贯穿了“黑暗森林”理论和“既没有物理学也没有神学、自然与道德彻底虚无”的“宇宙社会学”,但《三体》的全部指向则是在这暗无天日的宇宙中找到意义。因此,小说虽然始终围绕着黑暗森林中的生存问题展开,却始终没有脱离美好生活的主题;三体危机的实质,即是在黑暗森林中无处不在的死神面前,思考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三体》以天才的想象力,构建了一部恢宏壮阔的宇宙史诗,其中有着人性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和哲学的真实。“刘慈欣在生活经验和文学写作中对这些重大哲学命题的探讨,远远超过学院中的许多哲学工作者。这部史诗使以前停留在哲学层面上的东西突然变得很现实很具体了。”





南菁书院与近世学术


吴  飞 主编


601页,平装,定价:89元

ISBN:978710806479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7月


*  *  *

在清末民初的经学研究中,“汉宋兼采”是一股不可回避的风潮,这股风潮流行于晚清,却并非是对乾嘉汉学的反动,而是乾嘉经学的进一步发展。清末江苏学政黄体芳于光绪八年在江阴建立南菁书院,高扬汉宋兼采旗帜。南菁书院的理念汇集并培育了众多经学大师,如黄以周、王先谦、张锡恭、曹元弼、唐文治等,他们的学术研究在古今、中西的碰撞之间促成了晚清经学的又一座高峰,也成为连接清代与近代学术的重要桥梁,可以看作对清代经学的总结。


本书精选三十篇关于南菁书院与近世学术的文章,展现了南菁学者们在晚清经学和教育等多领域的研究与作为,对全面认识南菁书院及其对晚清民国经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今日的经学与礼学研究亦有珍贵的启发价值。






“三联学术读者群”建立了,欢迎读者朋友添加“三聯學術编辑部”微信号SDXxueshu,扫描上方群二维码,可加入三联学术朋友圈。我们朋友圈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联学术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